fb
ig
youtube

God7⁺宗教社會創新Ⅰ

2024.5/5 13:30-15:30 地點/暨大方型劇場


主持人/林萬億(行政院政務委員)

佛光山發起世界神明聯誼會,強調各宗教應「同中存異,異中求同」彼此尊重包容;法鼓山倡議以「心靈環保」,來增進社會福祉;慈濟人為發燒地球的回收資,源創造「回收、再回收」的循環生命;基督教長老教會透過社區對話與團體學習,營造韌性社區;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與受創傷的婦幼同在,協助他們看見自己的能力與價值;福智佛教學院以「社區即道場、社區即是修行」的概念,追求心靈生態村。

台灣多元的宗教,綻放多樣的光芒,溫潤人心!

世界神明聯誼會——共生、共榮、共尊

如常法師(臺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

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於2011年發起世界神明聯誼會,每年12月25日廣邀各路神明與護法神祇來到佛館與佛陀相聚,星雲大師表示,「各宗教的教義不同,沒有誰高誰低,誰大誰小,不應有所分別。宗教之間彼此要和諧,尊重,包容,交流,應「同中存異,異中求同」,這就是世界神明聯誼會最重要的精神。

法鼓山心靈環保模式之社會實踐與創新

/鄧偉仁(臺灣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

許多當代社會思想家如哈貝馬斯、查爾斯泰勒等都強調宗教對現代社會多元而永續發展的重要性,而台灣社會正是這個論述的彰顯。台灣的宗教多元、自由與社會影響力,不但是台灣重要的國際特色,也是台灣健康社會與永續發展的重要資源。法鼓山教團創辦人聖嚴法師於2000年「聯合國跨宗教高峰會議」倡議以「心靈環保」來增進社會福祉。「心靈環保」以佛法慈悲智慧為根基,內容則是具體生活實踐的方法與方針。其所開展的禮儀環保、生活環保、自然環保,以及心六倫及心五四對於身心健康、社會倫理、氣候變遷等現代社會調整,皆有深遠而具體的助益。

慈濟台灣環保志業

/顏博文(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

非營利組織的績效管理:應兼顧產出效率及提供有人文的品質,形成功能與良能兼備的效益。 理想的 NPO 績效衡量指標:經外部機構的審核,能提供管理者有效的參考,並且幫助利害關係人了解 NPO 是否誠信而有效的運用所獲資源投身公益。 1990年由證嚴上人發起呼籲至今,分析回收量及全台佔比趨勢觀察慈濟環保志業理念與特色。.由「經濟循環」延伸創造「精神循環」,為發燒地球的回收資源創造「回收、再回收」的循環生命;為年齡由3到104歲的環保志工們創造「愛地球、真健康、免長照」的價值願景。  慈濟慈善基金會導入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社會投資報酬率,為環保志業量化評量有形、無形綜合成果。

氣候變遷挑戰下的韌性社區營造

/林偉聯牧師(臺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會幹事

探討氣候變遷課題,蒐集氣候災害下的困境與挑戰,透過社區對話與團體學習,營造韌性社區,減少災害損失。

韌性的愛,善牧的同在

  /黃淑婉(臺灣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執行長

善牧持續以「復原力」的理念陪伴每一位遭受到創傷的婦幼,透過「復原力」的「我有」、「我是」、「我能」三大核心概念,協助創傷婦幼看見自己有的能力與價值;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及尊重的;進而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重新整理建立自己的生活。善牧承接了受暴婦女的庇護家園及不幸少女安置處所,陪伴這些因為在家庭受到創傷的婦幼,為他們撐起一把保護的傘,在這個保護傘之下,善牧與他們同在,協助他們看見自己的能力與價值,從過程中培力他們,讓他們找回對自己生命掌控的力量,進而開創屬於自己人生。

古坑心靈生態村的營造經驗

/曾旭正(臺灣心靈生態村協進會理事長

福智團體在雲林古坑麻園地區經營教育與有機農業已二十多年,源自最初創辦人日常老和尚為利益眾生的發心與打造同修共住的「福智村」願景。近年,弟子們將「福智村」的理念轉化為「心靈生態村」,設定了七大發展面向:農業創新、全人教育、健康照護、景觀療癒、循環經濟、共生聚落和低碳智能。本次特別介紹「健康照護」的經驗。我們以「在地安老」和「在家善終」為目標,以終為始地反推如何達成目標的行動策略。初期以「地毯式家訪」為手段,既促進新舊住戶的融合也達成自我培力提升;進一步鼓勵義工參與居服員培訓,備妥從事日照服務的能力。在觀念上結合佛法的業果見和累積福報的概念,引導學員視社區為道場,透過利他服務共造增上生環境,彼此成為無血緣的家人。如此依見導行,促成內發的動力,才足以成就慈悲社區,這是對社區營造的一大啓發。